|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火狐体育娱乐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12-14 03:38:58
产品说明
“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海教育系统将牢记习的谆谆教诲,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效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堡垒。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人才教育培训目标的根本保证。习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部门要从始至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始至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习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小学用好教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高校开好讲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政治建设统领。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严格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上来,进一步深化从严管党治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动学校党的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深层次地融合,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一融双高”“双带头人”建设,统筹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建设,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挖掘青海特有思政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青海故事,引导广大学生争当“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践行者。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开学第一课”系列教育活动、主题班团队会活动等为载体,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常态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讲好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扎根学生心中。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慢慢地增加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最需要思想伟力的引领和感召。教育部门必须把思政课作为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有效推进启智润心的文化理论课与有效赋能的社会实践课深层次地融合,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 同步推进,形成合力。聚焦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两轮驱动,持续推进省、市(州)、县(市、区、行委)三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通过高层次的示范引领,有力推动育人成效走心走深走实。常态化开展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宣讲活动,重点围绕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宣讲主题,深入各地各校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对象化宣讲,号召广大师生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在新征程上更加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落实任务,强化质量。深入实施青海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以“五大行动”为抓手,积极创新思政课教育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常态化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持续推进省内高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结对共建;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第二育人课堂”;推进“美育+思政”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切实增强铸魂育人效果。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要求,利用青海思政教育资源素材,编制《青海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备课辅导读本》,为广大思政课老师提供鲜活思政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培育品牌,彰显特色。根据全省学校思政课建设特点,立足全省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以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等活动载体为平台,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体系化构建、层次化分类、精品化内容打造“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系列思政教育品牌,全面推动形成青海省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重要性,指出这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不仅是民族团结之根,更是民族和睦之魂。教育部门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任,需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推进工作,以深化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实平台载体。进一步巩固民族地区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教材的全覆盖成果,持续提升师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入实施“国培”“省培”计划,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农牧区中小幼学校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提升他们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水平。持续推进文化铸魂工程,通过举办“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经典润乡土”项目和大学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培养,拓展到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文化认同的增进。 构建长效机制。充分的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广覆盖、全方位、立体化的“线上+线下”多层次宣教格局,利用线上线下宣传阵地,打造多元化、互动性强的学习平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贴近师生、深入人心。鼓励师生热情参加“道中华”“青海石榴籽家园”等平台的活动,通过分享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建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校园内设置文化长廊、举办民族文化节、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民族文化社团,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和研究,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着重指出,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要不断的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补齐办学条件瓶颈短板。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投入力度,通过高海拔地区学校取暖改造、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学校卫生厕所改造、寄宿制学校浴室建设改造等强有力的项目建设,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及乡镇寄宿制学校短板。实施义务教育能力提升和扩优提质工程,着眼学龄人口变化进行前瞻性布局,编制中小学优化布局规划,稳妥有序撤并教学点,统筹用好闲置校舍资源,着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逐步改善农牧区中小学布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 持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快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充分的发挥优质学校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名校+新校”、强校带弱校、城镇带乡村等模式开展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促进先进理念辐射引领、骨干教师有序流动、教学资源有效共享一体推进,全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多元成长。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聚焦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新增空白学科,培育优势学科,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更好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持续聚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利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援青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教学教研活动、教育决策治理、教育评价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利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加快推进省内高等院校建设,争取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巩固拓展高校“组团式”支援帮扶,坚持和完善支援高校选派校长的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在人才教育培训、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师生交流等方面合作,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